尿蛋白是肾病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它既是反应肾功能的“主角”指标,又是“伤害”肾功能的“主力军”。控制蛋白尿对肾病的治疗,防治肾衰竭有重要意义。目前降低蛋白尿水平,最常用有效的方法就是激素搭配免疫抑制剂。
但有些患者却十分忌惮激素的副作用,无法接受自己出现满月脸、水牛背、肥胖、多毛等身体上的一些生理变化,还有部分患者对激素压根“不感冒”,导致病情治疗遇到瓶颈,甚至出现恶化的情况。
治疗蛋白尿是否必须要用激素治疗?分情况来看:
如果蛋白尿水平低于1g(尿蛋白一般为2+以下),可以不用激素。一般通过消除炎症、提升免疫力及饮食上的控制,蛋白尿都能降下去,病理类型较轻的患者比如膜性肾病、igA肾病早期大多可以痊愈。
如果蛋白尿定量超过1g,病情发展致大量蛋白尿,一般都要及时服用激素来控制蛋白漏出,部分对激素过于敏感的患者,需要增加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环孢素等药物治疗,以及配合中药治疗,也可以将蛋白尿控制到合理范围。但有些、少部分患者服用激素后,治疗效果不很理想,想要寻求其他“特效药”。
那除了“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固定降蛋白组合,还有没有降蛋白药物?
目前已有三类“特色”药物研究出具有明确降低蛋白、延缓肾功能的功效,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用,具体的还要根据自身病情来衡量。
第一类:降脂药——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是降低血脂的常用药物,但它还有不太“为人知”的一面,也是具有降蛋白、延缓肾功能的作用。
对于一些肥胖性的肾病患者,往往伴有高血脂的情况,长期血脂过高易引发动脉硬化的风险,肾脏内血管也会受到连累。他汀类药物对降低肾脏内动脉硬化、改善肾脏血流有一定的作用,继而有利于维持整体肾功能的稳定,一定程度也能抑制蛋白的漏出。
第二类:降压药——普利类、沙坦类
这两类药物可以说是降压药界的“佼佼者”,对控制高血压作用明显,但很少人了解这两类药物同时也是肾病治疗界“新星”。除了降压,它们还具有降蛋白、延缓肾功能的作用。
这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相同,主要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来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避免血管过度收缩,减轻水钠潴留,达到降低血压的作用。
长期高血压本身会造成肾脏内高血压,导致肾脏内血压流通异常,发生缺血缺氧的情况,从而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加重蛋白的漏出,因此服用这两类药物,稳定血压有助于降蛋白、延缓肾功能。此外,经研究这两类药物可以有效改善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从而减轻蛋白漏出,抑制肾脏细胞硬化,降低肾衰竭的发生。
第三类:活性维生素D
肾衰竭期的患者,会出现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发生高血磷症,诱发肾性骨病,严重的患者会出现骨质疏松等情况,行走不便。一般可以选择补充维生素D来改善这种情况。
活性维生素D除了具体条件血钙、血磷的作用,在消除肾脏炎症、炎症肾脏纤维化等方面也有具有一定作用,从而具有一定程度的一直蛋白尿的作用。
这些看似与肾病无关的药物,都对肾病治疗具有一定作用。降低蛋白尿对防治肾衰竭具有重要作用,正确合理用药更是降蛋白、防衰的关键。
文章内容有限,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疾病信息,可以点击咨询,也可以直接网上预约挂号。请注意:咨询建议不可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