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尿蛋白的存在对肾小球的硬化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当肾小球损伤超过三分之一,整体肾功能开始出现明显的下降,尤其是肾小球滤过功能。此时肾功能硬化发展速度加快,继而还会引起其他相关症状及指标的异常,使病情越来越严重。
因此尿蛋白长期控制在低水平且维持稳定,是保护肾功能非常关键的一环。那么尿蛋白定量具体要求控制在多少?才会对肾功能的影响最小?发生肾衰竭的风险最低?
不同病理类型以及不同原因导致的尿蛋白流失,具体要求标准也会有差异。
对于多数肾病综合征类型的肾病,24小时尿蛋白定量低于1克是基础要求,一些本身蛋白流失量不大的肾病比如IgA肾病、微小病变性肾病等,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应控制0.3克以下。而对于如膜性肾病、高血压肾病、局灶阶段性肾小球硬化症等,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应控制在0.5克以下。
但对于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要求,比如膜性肾病1-2期一般是0.3克以下,3-4期可以放宽到0.5克以下,最高不能超过1克。
除了尿蛋白达标要求,对肾衰竭的影响,还有一个问题也备受大家关注,就是降到什么程度可以停药?停激素?
第一点是尿蛋白达标,这毋庸置疑,上面相关标准已经讲过。此外还有三个方面都控制稳定,对保持肾功能长期稳定,降低复发风险更有益,因此还要满足三点:
第一点:血浆蛋白是否稳定
大量蛋白流失后,会造成血液蛋白减少,部分患者检查常常看到血液总蛋白数值下降,包括白蛋白等指标也会下降。蛋白的流失一方面会加剧血液内水钠代谢失衡,引起水钠组织间隙储留,加重指凹性水肿。同时血内蛋白减少会引起血液流通变化,发生血栓风险增高。另一方面血液内蛋白减少,会引起营养不良,致使患者免疫力进一步下降,增加感染风险,导致病情反复。
因此在抑制尿蛋白的流失的同时还要及时补充血液内丢失的蛋白尿,维持血液内蛋白的平衡,以免营养缺失引起免疫力的下降,导致尿蛋白的反复。
第二点:肾脏病理损伤是否得到抑制
对于多数尿蛋白严重的肾友来说,病理损伤是主要原因之一。比如膜性肾病、微小病变、iga肾病、糖尿病肾病等等。及时抑制病理损伤的发展,是控制蛋白流失的关键治疗。防止继续病理恶化的主要方面是抑制肾脏内部存在的免疫炎症反应。
监测病理损伤除了肾穿刺,还有一些特定的病理监测指标,比如膜性肾病可以观察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还有尿蛋白组分、免疫十项、淋巴细胞亚群等等都监督病理损伤的重要指标。
病理损伤与肾功能损伤是肾病的两个方面,相互影响,因此这两个方面都要稳定住。
第三点:基础病是否控制稳定
除了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还有一些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类型较常见,比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狼疮性肾炎等,同样存在尿蛋白的情况。而影响这些类型肾病肾功能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基础病造成的肾脏血液循环异常自己免疫系统异常。
因此在改善病情方面需要辩证地来进行系统控制,尿蛋白不仅是受到肾功能损伤的影响,还会受到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症的影响,互相影响。因此在保持尿蛋白稳定时,也要重视降压、降糖药等药物的坚持应用。
如果能坚持控制好这几方面的稳定,尿蛋白达标后,停药不再是难题。
文章内容有限,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疾病信息,可以点击咨询,也可以直接网上预约挂号。请注意:咨询建议不可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