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刚刚开始发生时,会陆续出现多种异常的症状,比如早期让人闹心的蛋白尿,发展到中后期后典型的有高血压,电解质紊乱引起的相关症状如高血钾、钙磷代谢紊乱等,对病情影响较大。及时纠正这些顽固的症状,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是必要的,比如对抗肾脏炎症、修复受损较轻的肾小球细胞等等,来调节肾脏过滤代谢功能。但“对症用药”也非常关键,先将各种症状稳定住,降低对肾脏的持续损害,为病情恢复留出更大的空间,再解决根源问题,更加容易,肾功能往往更稳定。
但在降压治疗方面,有部分患者存在这样的担心:害怕吃太多降压药反而会伤肾!因此在降压药的选择上非常纠结,觉得不痛不痒的,也没什么症状,甚至忽视了对血压的控制,导致病情一步步恶化。
这类降压物可“一药三用”,但却有伤肾风险?!
肾病高血压的出现,表明肾功能的代谢滤过功能已经至少损害50%,全身血液流通都受到异常,肾脏内动脉高压风险增加,必须要及时治疗,预防加速肾衰竭。
其中有两项降压药是肾病界的“常客”,不仅为治疗高血压的主流长效药物,也是保护肾功能,治疗蛋白尿不可缺少的药物之一。
它们就是RAS阻断剂——沙坦类、普利类两类药物为主。
作为降压药护肾的同时为何又可能会伤肾?
先来说说如何治疗高血压。RAS阻断剂按照作用机制又被称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两种。第一种就是普利类药物(ACEI),通过抑制引发血管受损的血管紧张素Ⅱ,降低肾素活跃,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管压力,平稳血压。第二种沙坦类药物(ARB),与普利类药物作用机制基本一致。通过选择性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促进醛固酮分泌、水钠潴留、交感神经兴奋等作用,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
在控制全身血压的同时,可有效控制肾小球内高压,改善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减少蛋白漏出,抑制肾小球硬化的进程,起到护肾的作用。
伤肾?怪这两项副作用
不论哪类药物都存在不同的副作用,且作用可大可小。这类降压药也具有升高血肌酐、血钾的副作用。血肌酐作为肌肉代谢的产物,蓄积在体内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对肾功能维护不利;高钾血症除了会加剧电解质的紊乱,还可能诱发心脏相关疾病,对病情也不利。
但其实这两项副作用没有想的那么可怕,大多是在可控范围内的,针对一系列的副作用,服药还有一些限制条件:
1、存在高血钾症的患者不能服;2、妊娠期间及备孕不能服;3、双肾动脉狭窄不能用。
之前指南要求对肌酐超过265且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不建议服药,现在有所改变,一般服这两类药后,监测血肌酐升高不超过原有的20%,就不用停药。所以大家服药时注意监测血药浓度,肾功能的情况就可以。如有异常,可与医生沟通减药或停药,别私自用药。
其实多数药物在治病的同时,会产生一些小的副作用,但不影响病情、及整体治疗,且可控,不用太过担心。如何选择合适的降压药?注意两点:1、对应肾功能情况来选,肾功能差就要避开可能有肾损害的药物;2、长效降压药更适合肾病,可以达到长期控压的作用,降低波动风险。
正视药物的副作用,合理科学用药,才是稳定病情的好“疗法”。
文章内容有限,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疾病信息,可以点击咨询,也可以直接网上预约挂号。请注意:咨询建议不可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