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不能彻底好转,为什么不把整个治疗方案都给换掉?一方面长期用药的患者,病情已对药物产生依赖,立刻整个停药去换另个方案,可以预见多数肾友会出现反复加重的情况。之前的治疗就白费了。不能得此失彼。另一方面临床上发现几乎十个患者有一半存在用药不当的问题。适当调整就能有很好的控制效果,这样也不要浪费多余的时间、精力。
哪些用药问题会成为肾病治疗过程的“绊脚石”?这些都要注意。
一、激素类药物使用不合规则
几乎99%以上存在尿蛋白的肾病都会用到激素类药物,来加强抗击肾脏免疫炎症的作用,增强免疫抑制。但激素作为一把双刃剑,也有一些不利的作用。
少部分患者服用激素会产生依赖,如果停药或减药就会复发,此时要加强免疫抑制剂的作用。其实这也就还好,多种类型的肾病加上免疫抑制剂后肾功能就稳定了。但后期一些人还是会出现复发的情况,关键是激素的用量上松懈了,还有一点是自身免疫力差抗病能力差。
激素减量要遵循缓慢减量,也就是说减得越慢越安全,这点很多人没有弄明白。觉得尿蛋白降下去了,就可以减药,减多少心里没有数,越想快点减下去或停药越容易复发。再加上免疫力差就很容易出现大问题。
一旦发现问题就要早纠正,别自己乱着急,与医生多沟通是最简单快捷的方法。
二、沙坦/普利类药剂量要用对
在当前护肾药物中,沙坦沙坦/普利类作为RAS阻断剂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降压药对于肾病引起的肾性高血压同样有着积极作用,还可以改善肾小球通透性,减轻尿蛋白的流失。这两类可用于多种病理类型,包括膜性肾病、igA肾病、糖尿病肾病等等。
尤其对于一些大量蛋白尿的肾病,积极使用降蛋白作用很明显。
但有些部分肾友服用后却常常诟病,如尿蛋白下降不明显,或肌酐升高了,或者低血压了等等问题。
尿蛋白控制不佳,一般是剂量问题,研究表明在病情可承受范围内充足剂量的沙坦/普利类降低尿蛋白水平越明显。比如卡那普利起始剂量12.5mg(1片),最大剂量可以用到50mg。比如ARB类药氯沙坦最小剂量是50mg,在监测血压、肾功能安全的条件下,也可以增加剂量,降低尿蛋白。
肌酐升高、低血压的情况只是少数患者本身肾功能损伤严重及对药物耐受度低,可能会出现,但这些也都是在可控范围内。问题不大。
三、药物联合使用作用1+1>2
肾病治疗过程中针对不同指标的异常及症状的变化,会用到不同作用的药物,包括降压药、降糖药、免疫抑制剂、抗凝药、利尿剂、护肾药等等。一般这些药物联合使用往往会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以降蛋白药为例,激素加免疫抑制剂的组合是基本用药方案,对于不同病理类型用到的具体的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药也不同。比如激素+环磷酰胺是经典档案,还有激素+骁悉,还有激素+他克莫司等。但只用这些药可以抗击炎症,但不能调节免疫力,因此很多患者降蛋白不彻底,还容易复发。在这些方案基础上一般还会用到中成药及中药提升免疫力,比如百令胶囊、黄芪、枸杞等等。但有些医生就只是单一用药方案不达标,病情也就不稳定。
文章内容有限,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疾病信息,可以点击咨询,也可以直接网上预约挂号。请注意:咨询建议不可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