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出汗,尤其是在吃饭时、运动后、天气变热时、紧张时,出汗量会加大。大部分情况下的汗出都是生理性的,且随着个体差异性,汗出量也因人而异。但是也有一些人会稍微动一下就大汗淋漓,在夏天刚一出门就开始出汗,时常身上都带有一股不好的味道,导致整个人的生活受到了不少的影响。也有一群不爱出汗的人,即使在酷暑中呆着,剧烈运动之后都不容易出汗。
01
为什么出汗?
出汗的原因很多,比如在天气炎热、穿衣过厚、饮用热汤、情绪激动、劳动奔走等情况下,出汗量较正常增加,但出汗的量一般不会太多,大多为一时性的。若排除上述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在头面、颈胸、四肢、全身出汗超出正常者,就是异常出汗,称为“汗证”。
02
虚汗和冷汗
虚汗源于肺
一般情况下,虚汗主要指肺气虚。肺气衰弱,就特别容易出汗,而且,容易犯诸如感冒、咳嗽、哮喘、肺炎等常见的肺系疾病,这是因为肺卫不固,病邪就会袭表犯肺而来。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艾灸一些宣肺固表的穴位,比如:大椎、风门、膏肓(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肾俞等,这样不仅能有效缓解虚汗症状,还能增强免疫,避免惹上一些肺系疾病。
冷汗源于肾
我们在受到惊吓的时候,常常会出冷汗,为什么呢?因为惊恐会令肾气下趋,肾阳内郁,就会手脚冰凉,汗出不温。
此外,如果经常无缘无故地冒冷汗,首先也应考虑是不是肾阳虚所致。因为肾阳是一身阳气的根本!肾阳虚弱,就会导致一身阳卫之气衰弱。
针对这种情况,应该温补肾阳,建议艾灸:命门、肾俞、神阙、关元、涌泉,或者直接灸督脉(督脉督一身之阳气,只要是阳气衰弱都可以在督脉上找到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艾灸作为养生保健之道,重在改善调理。使用期间应避免烟酒生冷等禁忌事项。以免出现不适症状。
03
异常出汗的五种情况以及改善方法
01一动不动也流汗——气虚自汗
白天出汗比别人多,稍微运动就大汗淋漓,甚至坐着不动都会出汗。体质较虚、大病初愈或者肥胖的人多见,主要是气虚导致的。
汗出怕风,气虚的人易患感冒,常感觉神疲、乏力、气短、食欲差等,这时候需要吃点山药补一补脾肺肾。
▶改善方法:多补气
自汗多为气虚不固,建议多食用山药、扁豆、栗子、核桃仁等补中益气的食物,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以补益机体,改善气虚症状。
在按揉选穴上,推荐气海穴、关元穴、足三里。
02常常睡觉出大汗——阴虚盗汗
晚上睡觉的时候出汗,轻者入睡后稍有汗湿,重者每晚衣被尽湿,醒后汗停,这种在中医里叫作盗汗,主要是阴虚火旺导致的。
经常盗汗的人,常伴有手脚心热、两颊潮红、口咽干燥、容易心烦失眠等问题,这时候可以吃一点酸枣仁助眠养阴。
▶改善方法:滋阴
盗汗的主要原因是阴虚内热,阴阳不调。平时饮食可以多吃些有滋阴功效的食材,如枸杞、桂圆、阿胶、麦冬、山药、百合、银耳等。
出现阴虚盗汗的人,可以通过揉按,或艾灸阴郄穴、后溪穴、三阴交穴来改善症状。
阴郄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穴位,而汗为心之液,阴郄配后溪,有清虚热、敛阴液之效;揉按或艾灸三阴交穴相当于对这三条阴经都做了调节,能促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
03半身汗、奇怪汗——警惕糖尿病
上半身有汗,下半身无汗,或在进食数秒后,忽然出汗,同时伴有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等症状,要警惕糖尿病。
04胸闷汗、出冷汗——提防心脏出事
心脏出现问题时,由于体内循环淤血,会导致周围血液回流受阻,毛细血管压力增高,液体渗出。
如果出汗特别是出冷汗的同时,还存在胸闷、胸前区疼痛等一系列症状,可能是心脏病发作的前兆。
05全身汗、持续汗——当心甲状腺疾病
经常出现莫名的燥热,随后全身出汗且持续出汗,这样的情况,可能显示你的新陈代谢处于异常旺盛状态下,或许是甲状腺给你发出异常的「信号」。
糖尿病、心脏病、甲状腺疾病导致的继发性多汗,要及时就医针对病因治疗。
所以,关于出汗,我给大家简单总了三句:宜小汗,不宜大汗;宜全汗,不宜局汗;宜动汗,不宜静汗。
夏季锻炼时出汗多,大家在锻炼前可适当饮用淡盐水、绿豆汤、白开水等。在锻炼时也要及时补充水分,喝水时要小口多次进行。
同时,特别要注意,锻炼后不要立即冲凉和吹空调。
不论你用哪种运动方式,只要你能达到微微出汗就行了,每天花点时间很容易的。一周不锻炼,然后抽时间大汗淋漓一两次,这样对你的伤害比收益要大得多。
文章内容有限,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疾病信息,可以点击咨询,也可以直接网上预约挂号。请注意:咨询建议不可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